赤石暴动烈士陵园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位于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埋葬的是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以及在大安、兴田途中残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新四军干部和爱国志士,共计73位烈士。这73位烈士,平均年龄24.6岁,年龄最小19岁,最大40岁,共产党员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双,夫妻一对。
  
  中文名称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 外文名称 ChiShi uprising martyrs cemetery  地理位置 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 占地面积 1000多平方
  
  目录
  
  1 陵园简介
  
  2 历史资料
  
  陵园简介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位于武夷山赤石渡口的公路旁,陵园石阶底座横在路边,多层的石阶像一座观礼台,将赤石渡口收入眼底。石阶的两侧为梯田式花圃,四季有花,庄严大方。石阶的顶端立一座高2米、长6米的石屏风,正面是大红色的“赤石暴动烈士陵园”8个大字。屏风背面铭刻着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以及在大安、兴田途中残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新四军干部和爱国志士,共计73位烈士。这73位烈士,平均年龄24.6岁,年龄最小19岁,最大40岁,共产党员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双,夫妻一对。
  
  步入陵园顶端,是烈士安息的墓地,呈凸圆形状,墓穴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赤石暴动的简介。墓地正面1000多平方水泥广场,可容纳上千人瞻仰和凭吊。墓地四周广植常青的杉树、柏树陪伴烈士。
  
  在赤石渡口立有福建省人民政府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碑,保护碑与赤石暴动烈士陵园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
  
  赤石暴动烈士陵园
  
  历史资料
  
  一九四一年一月,正当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把新四军抗日干部和从东南各省捕来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爱国志士等七百余人,分六个中队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施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屠杀。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被囚禁的同志们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寇侵犯浙赣铁路沿线,金华、衢县、江山等地相继沦陷,上饶危急。囚禁在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二十六位同志,英勇的举行了夺枪暴动,取得了胜利。不久,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命令匆忙向福建撤退,集中营亦随着转移。在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决定在行军出发、黄昏宿营、渡河、越山时伺机举行暴动,暴动地点预定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境内。暴动的领导核心由陈念棣、赵天野、阮世炯、王东平四人组成。确定暴动方式一是夺枪暴动,二是不夺枪暴动,视情况选择一种。暴动的讯号分准备、发起、撤销三种:准备讯号是《义勇军进行曲》过门;发去讯号是:"有","同志们冲呀!"撤销讯号是唱"烽火连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这句歌词。
  
  一九四二年六月五日,上饶集中营撤离上饶。6日到达铅山县石塘休整。15日在车盘宿营。16日抵达崇安县大安。
  
  6月17日,天气晴朗。中午,队伍在崇安县城吃过午饭,下午2时左右,到到崇溪河畔的赤石镇,等待渡河。
  
  赤石,在30时年代曾是方志敏等两次率领红十军攻打过的村镇,赤石面临崇溪,对岸约有50平方米左右的水田,越过水田是丘陵,丘陵背后是高山密林。这一代又是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六中队秘密党支部选定了这个有利于的时机和地理条件,决定过河后就举行暴动。
  
  黄昏时刻,第六中队按当天行军顺序,第三分先渡河,尔后是第一分队,最后是第二分队.每个分队各乘2排竹筏,1条渡船.当第二分队的同志一上线,敌宪兵队还在河中央,暴动军事总指挥立即发动暴动的预备讯号。此刻,第六中队的勇士们都注视着军事指挥。肩负军事指挥重任的王东平与陈念棣交换暗号后,即使出平生最大的气力,发出庄严、响亮的暴动讯号:"同志们冲呀!"一声令下,霎时间,八十多位同志如出笼的猛虎,疾速越过田野,冲上山顶密林深处,奔向武夷山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同志与闽北游击队胜利汇合。赤石暴动成功了!
  
  赤石暴动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将整个队伍撤回赤石镇,实行血腥镇压。6月19日,敌人在虎山庙侧将59名革命志士分三批进行大屠杀,除1人幸存外,其余全部殉难。志士们昂首挺胸,坚贞不屈,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
  
  赤石暴动前后(6月16日至23日)在崇安境内,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共产党、新四军干部和革命志士计73人。
  
  赤石暴动在中国革命史、新四军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赤石暴动的光荣历史是革命志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体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为人类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赤石暴动勇士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