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纪念碑
渡江战役纪念碑为全红钢结构,形似鼓动船帆,象征红色团风将建成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底座“江”字造型,代表浩瀚长江,桅杆“1”代表百万雄师过大江,帆型“3”代表四野30万大军,桅杆与帆造型“β”象征团风38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开拓奋进!纪念碑高25.2米加地面海拔23.8米,恰好是49米,暗合1949年渡江,拾级而上共16节台阶象征团风各项事业一路顺风、蒸蒸日上!基座两侧为渡江战役大型浮雕,前后分别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词和纪念碑碑文。
中文名 渡江战役纪念碑 别 称 京沪杭战役 特 点 全红钢结构 碑 文 团风,自宋得名
目录
1 渡江战役
2 碑文
渡江战役
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经济中心、当时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
碑文
团风,自宋得名,背依巍巍大别山,面临滔滔长江水,有三省通衢、九县咽喉和鄂东门户之称;地处南北国要冲,南可雄踞东南,北可逐鹿中原;上通川汉,下达宁沪,回旋面广,攻守皆宜。历来为兵家必争、战事纷纭之水陆要塞。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结束。194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为配合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渡江作战,派两个军先行南下,进至武汉以北地区,钳制国民党白崇禧部。2月25日,林彪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40、43军分别沿平汉铁路、丰大铁路南下。4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出《出动命令》,驻平津地区9个军分三路于11日南下。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合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日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强渡长江。
5月11日,四野先遣部队15兵团156师(前身为吉林独立师,大都为朝鲜族官兵)466团奉令解放团风,并以团风为突破口强渡长江。
5月13日夜23时24分,解放团风的战斗打响,到14日凌晨6时结束,经7小时激战,团风解放,共毙伤俘敌487名,其中活捉敌营长一名;缴获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430支,夺取船只400余只,其中大型木船48只,解放军负伤和牺牲115名,其中牺牲43名,全部为朝鲜族。随即,黄冈县爱国民主政府紧急征调木船887只、小火轮7艘,船工2000余人,军粮440万斤,支援大军渡江。
同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汉(武汉)浔(九江)间渡江作战,在湖北团风至武穴一百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至此,闻名于世的渡江战役全面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和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渡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企图通过谈判拖延时日、西山再起,分裂祖国、划江而治和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做殊死挣扎的阴谋。
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了中共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共和国将帅的卓越军事才能,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畏牺牲精神!
在解放团风的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