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抗日纪念馆

  宛平城抗日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街101号,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中文名 宛平城抗日纪念馆 外文名 Wanping City Anti-Japanese Memorial 类    型 抗日纪念馆 地    点 宛平城
  
  目录
  
  1 地址
  
  2 建馆时间
  
  3 镇馆之宝
  
  4 历史渊源
  
  地址
  
  宛平城抗日纪念馆
  
  1987年
  
  镇馆之宝
  
  萧克关于冀热察工作向军委的报告手稿及军委的回电抄件
  
  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北京的博物馆数以百计,零星散布在城中的各个角落。这其中有相当的数量,聚集在一些历史背景强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卢沟桥宛平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就是这样一个区域。区域内除了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历史遗迹,还分布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和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宛平城正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标志全面抗战开始的七七事变爆发原址,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它伟岸、庄严。在青松的掩映下,开阔高耸的石阶把参观的人们引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迎面而来的群雕《铜墙铁壁》瞬时使人热血沸腾,馆内八部分的展览,将中国人民的英勇与顽强一一展现。历历在目的展品,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胸怀!
  
  1990年,曾在平西领导抗日斗争的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将军将他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珍贵手稿交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说“这些东西放在我自己手里意义不大,放在纪念馆不但有利于热心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同志们,更有利于教育青年一代不忘战争灾难,鞭策他们发愤图强。中华民族强盛了才能不受外来侵略”。这就是1939年萧克将军阐述冀热察挺进军“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手稿。
  
  为在冀热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同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及地方党政工作。萧克同志与马辉之、宋时轮、邓华、姚依林等奉命着手进行各自工作。不久,即在清水召开了邓宋两支队以上及地方县级干部会议。会上由萧克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部署了今后任务。这次会议上宣告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组成了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等五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由萧克担任挺进军司令。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萧克同志于2月份向军委做了详细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冀热察游击战争发展的形势,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迅速开展了冀热察游击战。
  
  这件藏品为长方宣纸,毛笔行草字,8页。散页,有装订痕迹,另军委给挺进军电报稿及1940年6月10日萧克给军委报告手稿,钢笔蓝黑墨水字6页,共一组。
  
  历史渊源
  
  蒋光鼐将军的宝石戒指
  
  一粒小小的石头子能给人带来平安,能使人化险为夷,听起来,这是一桩不可信的奇闻。但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却有一枚镶有这种石头的金戒指,人们美其名为“化险石”戒指。顾名思义,“化险”者,化险为夷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70周年纪念日,蒋光鼐将军的子女把这枚宝石戒指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派出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
  
  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是以蒋光鼐为总指挥的国民政府军第19路军。第19路军是单纯的陆军,兵员约3.3万余人,兵种单一,而日军却是海陆空协同作战,号称十万精兵。日军驻上海最高军事长官、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扬言:“上海一旦发生战争,四小时即可了事。”
  
  面对日军强兵压境,蒋光鼐和他的第19路军没有退却,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他们抱着“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之决心,不顾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对,奋起抵抗。
  
  在蒋光鼐将军的沉着指挥下,第19陆军将士英勇抗击,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军。日军大本营气急败坏,急忙换帅。盐泽幸一不但没能在四小时内结束战争,反而落了个被免职的下场。
  
  正当第19路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之时,我国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支前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积极捐钱捐物,或亲赴上海抗战。当日军的第一次总攻被第19路军挫败后,广大华侨纷纷拍电报慰问,并希望“蒋(光鼐)、蔡(廷锴)两将军继续作战,自当尽力筹饷”。这期间,有位归国华侨崔某受人之托来到第19路军60师后方办事处,拿出一枚中间镶嵌一块椭圆形宝石的金戒指,恳请办事处工作人员转交蒋总指挥,以表达海外侨胞对他们领导第19路军抗击日军的钦佩之情。戒指所镶之石晶莹光滑,发出一种奇异的光泽。
  
  据崔某介绍,该石名“化险石”,产自非洲,当地部落发生战争时,多用鸟血喷涂箭身,中箭者见血即死,而佩带化险石的战士却能幸免于难。所以当地人一向视此物为护身宝。这种石头不易获得,极其珍贵。蒋将军为国守土,理当佩带此石,以求逢凶化吉,化险为夷。这枚镶着“化险石” 的金戒指寄托了广大华侨对抗日爱国将领的至深爱护和对侵华日军的无比痛恨之情!
  
  钢盔的见证
  
  提到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家都会想到历史课本上他们在卢沟桥与日军交战的图片。这个已被锈蚀了的钢盔就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战士所戴的钢盔。1985年建筑公司修复宛平县城墙时出土,椭圆带沿的帽式,盔顶部缺损,整体锈蚀。
  
  1937年7月7日夜,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挑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绝后,日军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第29军奋起抵抗。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全国抗战爆发。
  
  第29军作为全国抗战爆发的首义之师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第29军战士在卢沟桥、宛平城七七事变时用过的钢盔,成为了一个珍贵的见证物。
  
  抗战证明书
  
  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书
  
  这张小小的长方形纸是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书。证明米勒大夫在1939年10月至1945年9月1日在十八集团军卫生部服务,为少校医官。抗战结束,应米勒要求离职,准其离职,并表示感谢,特此证明。
  
  此证明书一直由汉斯·米勒及其家人保存,后捐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汉斯·米勒(Hans Mueller)(1915—1994),内科专家,生于德国。1939年,24岁的汉斯·米勒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经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介绍,毅然远涉重洋奔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9年11月,随印度援华医疗队赴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在条件艰苦的太行山区为八路军伤病员医伤治病。1943年1月返回延安,先后在联防司令部门诊部和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抗战胜利后,米勒打算借道苏联回国,这件文物就是他准备回国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其开具的、在路上备用的信件,后因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未能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米勒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治疗乙型肝炎等领域有突出贡献。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荣誉称号。
  
  铁汉印章见证时刻
  
  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这枚印章是戴安澜在台儿庄战役前后所刻,章的切面为正方形,篆书阳刻“铁汉”二字,上部为椭圆形。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伟大胜利》展览,戴安澜之子戴覆东将此印章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面对亡国危险,戴安澜忧心忡忡。为了救国家于危亡,他曾打算化名“戈挥日”,开展游击抗日活动。“戈”乃“戴”之偏旁,保留戴姓之意,“挥日”二字则表达他对日作战的勇气与决心。台儿庄战役期间,时任第73旅旅长的戴安澜奉命率部参战,对日寇极端仇视之时,他镌刻此印,以激励心智。“铁汉”者,铁打的汉子也,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1942年,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200师师长的戴安澜率部赴缅甸抗战,于5月26日在缅北茅邦殉国,时年38岁。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