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城东南灵丘县城西南的蔡家峪、小寨及白崖台乡的关沟、辛诘、跑池一带。由平型关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和将帅广场等景点组成。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高达数十米,地势险要。公路蜿蜒盘绕其间。

  

  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这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国民政府的第二战区的司令阎锡山和林彪,参战方是日本和中国,这是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且配合相当默契的一次战役。 1961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中文名称 平型关战役遗址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城东南灵丘县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4.8万亩 著名景点 平型关关口、平型关纪念馆等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编    号 25 时    间 1937年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遗址特点

  

  3 主要建筑

  

  4 主要展览

  

  5 文物价值

  

  6 保护措施

  

  7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 

  

  遗址特点

  

  平型关战役遗址,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峪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条峡谷山路,长达七公里,东通河北,西接雁门,地势险要,关城虎踞岭上,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城楼巍巍,高约八米,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曾设显赫的反武衙门,现改建为民房。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石碑,上镌“平型关”三个大字,字体雄健峭拔。城南面东西高处,各有烽火台一座,远远可见。城北有大郎城遗址,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主要建筑

  

  综述

  

  平型关战役遗址包括平型关大捷纪念碑、115师指挥所、平型关关口、战役纪念馆、主战场乔沟、老爷庙、邓峰寺、将帅广场、驿马岭阻击战遗址等建筑。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位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东侧1公里的石灰岭上,建于1997年平型关大捷60周年前夕。碑阳刻有杨成武老将军题写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八个大字,碑阴的碑文记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及重大意义。纪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参战部队八路军115师,碑座、碑体高分别为1.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为1937年9月25日。 

  

  115师指挥所

  

  115师指挥所位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东南方的祁连山峰顶上,一块汉白玉石碑矗立在松树林里,碑上书写着:115师指挥所。 

  

  平型关关口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处关隘,处于冀晋边务的交界处,因其形如瓶而得名。宋代称瓶形塞,金代称瓶形镇,元代称瓶形寨,明代称瓶形岭,清代始称平型关。向西经团城口、茹越口与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外三关”相接;往东越牛帮口、狼牙口与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内三关”相连。 

  

  乔沟

  

  乔沟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公路边一块较平缓的坡地,公路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书写着: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乔沟沟长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地势险要,沟深10米到一百多米。峡谷古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古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再上面是比较平缓的沟岸,自秦汉以来就是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 [8]

  

  老爷庙

  

  老爷庙制高点位于乔沟西北侧,老爷庙座西北朝东南,是当地老百姓依山而建的一座小庙,前低后高,是沟堑的制高点。庙前一片平缓的坡地向东南伸去。老爷庙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平型关战役遗址。

  

  将帅广场

  

  将帅广场位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中心处,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的10尊铜像。铜像两侧矗立着10面汉白玉文化墙,刻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聂荣臻等18位中央军委、八路军领导人,以及各级将领关于平型关大捷的题词、诗词和讲话,毛泽东主席的“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的题词十分醒目。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

  

  驿马岭阻击战遗址

  

  驿马岭阻击战遗址位于灵丘县落水河乡腰站村东驿马岭与河北省涞源县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隘口,距灵丘县城30公里,海拔1384.9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5日,115师杨成武独立团根据师部统一部署,在此成功阻击了增援平型关的日军。战斗共歼敌4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保证了师主力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是平型关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杨成武将军亲笔题词“腰站战斗纪念碑”立于村南1公里处,1995年县委、县政府筹资修建纪念碑亭一座。 

 

  主要展览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第一展厅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始建于1969年,建筑面积825平方米,展出面积163.2平方米,2006年进行大规模改陈扩建。现有陈列面积2134平方米,基本陈列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和半景画馆组成。分四个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国难当头,八路军出师抗日;平型关首战大捷及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铭记历史和发扬平型关精神。其中第一展厅,主要介绍平型关大捷的历史背景和战前形势;第二展厅,主要介绍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的经过;第三展厅,主要介绍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影响和将帅对平型关大捷的评价等。

  

  文物价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侧的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血战,歼敌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胜利。

  

  保护措施

  

  1961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截至2015年,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先后拨付专项资金对遗址内的平型关关口、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乔沟主战场、乔沟门区、115师指挥所、老爷庙争夺战遗址、烽火台等历史遗存11处进行了整体修缮与环境整治。重点对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进行了展陈改造提升工作,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新闻资料、抗战文物与抗战中的事件等,及半景式影像实战演示,全方位呈现了平型关战役的真实风貌。 

  

  历史文化

  

  平型关大捷主战场遗址——乔沟

 

  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向山西省平型关、雁门关一带进攻,山西北部日军第五师团及关东军五部,由广灵进攻灵丘、平型关一线,企图会同正(定)太(原)线之敌,夺取太原。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傅作义部前往抵抗,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师长林彪率领下赶到平型关以配合友军。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峡谷两侧的悬崖上,并于第二天清晨成功伏击了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及其辎重车辆,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八路军出师首战平型关,给锐气正盛的日军以迎头痛击,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士气。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国共两党军队第一次联手阻击进犯日军并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