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清宣统元年(1909年)9月26日,谢富治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关镇丰岗谢家垱村一个贫农家庭。曾当过手工业工人。[1]少年时做过木匠。他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寒。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喂过猪,也时断时续地读过私塾。青年时,谢富治头脑活络,也很勤奋,常从亲朋好友处借一些书报来读,因而见识较广,周围常常聚集着一些同龄青年。
大革命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谢富治在家乡参加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分共”后,农民运动遭到镇压,大批农民运动骨干被砍头,谢富治受到惊吓,逃回了老家。
土地革命
民国十九年(1930年),谢富治参加工人纠察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民国二十年(1931年),谢富治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红四方面军任排长、副连长、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后,谢富治任团政治处主任、红9军第26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谢富治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懋功中心县委书记。[6]到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
民囯二十六年(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谢富治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主任。11月2日,政训处撤销,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谢富治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委员。
此后,谢富治历任385旅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6分区政委兼中共太行第六地委书记,太岳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岳纵队政治委员等职。参与领导了太岳区反“扫荡”,参加了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等。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谢富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政治委员、太岳兵团(陈谢兵团)政治委员。先后举行了同蒲路南段阻击战、临(汾)浮(山)战役、晋西南战役、汾(阳)孝(义)战役、晋西南攻势和乡宁战役,共歼国民党军6万余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谢富治率部强渡黄河,进军豫西,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先后参加了伏牛山东麓战役,平汉、陇海破击战,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和宛东战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谢富治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8月,陈谢兵团先后参加245次战斗,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解放及收复县城51座。11月,陈谢率第四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在该战役第二阶段消灭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参加攻击的部队组成了东、南、西3个集团,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东集团辖中原野战军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由陈赓、谢富治指挥。经3个集团军的共同努力,将国民党主力兵团之一的黄维兵团12万人全部歼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谢富治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政治委员,参加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富治兼任中共川东区委书记、川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云南军区、昆明军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1952年起,谢富治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军区副政委、云南军区(后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5年,谢富治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谢富治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9年后,谢富治任国家公安部部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62年改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
1965年,谢富治任国务院副总理。是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6年8月,谢富治被补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
1967年,谢富治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
1969年,谢富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共九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1971年,谢富治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成员。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疯狂迫害和打击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使“砸烂公、检、法”,制造一大批冤、假、错案。
1972年3月26日,谢富治因患胃癌,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