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钦,福建省上杭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有“儒将”的美誉。

  中文名袁子钦别名有臻、从行、致卿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上杭县白砂镇朋新村出生日期1908年12月13日逝世日期1968年2月23日职业将军毕业院校上杭县立中学、中共中央党校信仰共产主义(1930年7月以后)主要成就开国中将

  目录

  1将军简介

  2生平介绍

  3工作经历

  4个人履历

  5人物生平

  6成就荣誉

  7大事年表

  ▪袁子钦下洋村

  ▪学习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8从基督教徒到红军将领

  ▪军旅生涯

  ▪入党前

  ▪革命思想的熏陶

  ▪参加红军

  ▪入党后

  9抗美援朝

  ▪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1月底

  ▪3月上旬

  ▪3月中旬

  ▪入朝后

  ▪同年4月22日黄昏

  ▪同年5月16日

  10上杭人笔下的袁子钦

  将军简介

  袁子钦(1909-1968),原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县白砂区下洋村(白砂镇朋新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士兵委员会秘书、第四支队第十二大队文书、红一军团第11师31团连政委,第10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红五军团第1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党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次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干事、组织科科长、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六分校政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副政委,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第60军政委等职。参加了上党、平汉、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政委。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受到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2月23日在北京含冤去逝。1978年,中共中央举行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为袁子钦同志平反。

  生平介绍

  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十一团连政治委员,第十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第十三军三十九团地方工作团主任,第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科长、组织科科长。

  工作经历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下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个人履历

  1908年12月生于上杭县白砂乡下洋村(今上杭县白砂镇朋新村[1])。

  1929年毕业于上杭县县立中学。

  毛泽东接见袁子钦(右一)

  毛泽东接见袁子钦(右一)

  1929年9月参加红军,任红四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士兵委员会秘书;

  1929年12月任二纵队辎重队文书。

  1930年3月任二纵队四支队十二大队文书,并兼做战勤工作;

  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连政治指导员。

  1932年1月任红五军团十三军连政治指导员。

  1932年6月任五军团十三军三十七师政治部组织科长。

  1932年8月后任红十三军三十九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长。

  1943年10月调任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参加了对日作战,由于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干部政策,工作出色,获得好评。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委。

  1968年2月,被林彪反党集团关押在地安门,遭受非人的折磨,经三零一医院抢救无效,于1968年2月23日含冤去世。

  197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为袁子钦平反昭雪的决定。[2]

  人物生平

  共和国开国将领中,中将袁子钦堪称儒将。在风云壮阔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事政工,明是非,识大局,做起工作得心应手,卓有成效;指挥作战也有板有眼,屡建勋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林彪一伙强迫袁子钦揭发军委和总政领导的“问题”,袁子钦斩钉截铁:“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

  成就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政治委员。一九五零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3]

  大事年表

  袁子钦下洋村

  袁子钦,生于上杭县白砂乡下洋村。

  1929年9月参加红军,担任红四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士兵委员会秘书;同年12月调任二纵队辎重队文书。

  1930年3月任二纵队四支队十二大队文书,并兼做战勤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连政治指导员。

  1932年1月任红五军团十三军连政治指导员。6月任五军团十三军三十七师政治部组织科长。8月后任红十三军三十九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

  途中,他一直随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和三十九团行军、打仗。担任过红五军团政治部党务科长、组织部组织科长。曾三次渡乌江、爬雪山、过草地。

  学习

  到达陕北后,入中央党校第二期党训班学习。

  毕业后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先后在政治部担任组织干事、组织科副科长,五大队政治处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委,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

  1943年10月调任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参加了对抗日作战,期间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干部政策,工作出色,获得好评。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政委,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政委等职。

  率部参加了上党、平汉、焦作、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六十军政委。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委。

  回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68年2月,被林彪反党集团关押在地安门,遭受非人的折磨,经三0一医院抢救无效,于2月23日含冤去世。

  197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为袁子钦平反昭雪的决定。

  袁子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从基督教徒到红军将领

  军旅生涯

  共和国开国的将领中,袁子钦中将堪称儒将。在风云壮阔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事政工,明是非,识大局,做起工作

  毛泽东接见袁子钦(右一)

  得心应手,成效卓著;指挥作战有板有眼,屡建功勋。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林彪一伙人强迫袁子钦揭发军委和总政领导的“问题”,袁子钦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这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亮的气节。林彪一伙把无私无畏的袁子钦列为“重点批斗对象”,惨无人道地加以残酷迫害,1968年2月,袁子钦含冤离开了人间,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入党前

  袁子钦入党前,全家都是基督教教徒。他虽出身举人之家,但并未成为阔少爷,在他年幼的时候,祖父、父亲相继过世,家境日渐窘迫。在黑暗的旧中国,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局势动荡,民无宁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豪劣绅猖獗一时。当时教会势力很大,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惧之三分。袁子钦的祖母、母亲为抵御土豪劣绅的凌压和敲诈勒索,就举家加入了教会。1927年,在祖母和母亲的包办下,袁子钦与连城籍基督教传教士黄其生的女儿黄永秀结婚。

  革命思想的熏陶

  袁子钦在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初步接触、认识了马列主义,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长汀县城,袁子钦的妻弟黄励勇敢地加入红军队伍。同年9月,红四军攻占“铁上杭”,袁子钦在妻弟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红军,开始了其壮丽多彩的军旅生涯。随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参加了革命,在红军医院工作,直至牺牲。

  参加红军

  知识分子在红军中属凤毛麟角,书生出身的袁子钦一参加红军,就受到组织的器重。1930年7月,认准了革命道路的袁子钦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入党。

  入党后

  入党后的袁子钦经一番番磨砺,一场场血战,淬火成钢,历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党务科长、“抗大”第六分校政委、纵队政委、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长征殿后、林南战役、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硝烟烽火中,立下赫赫功勋。1955年,袁子钦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将军之乡”上杭引以为荣。

  抗美援朝

  援朝战争爆发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决定抽调二野三兵团第十二军、四兵团第十五军、十八兵团第六十军,组成新的第三兵团,开赴国防机动位置,准备入朝参战。调整后的六十军辖一七九、一八○、一八一师3个师,韦杰任军长,袁子钦任政委。

  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1月底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展开全线反扑,志愿军进行了第四次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第二十兵团率5个军紧急入朝参战,六十军奉命编入第二十兵团。2月21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天津召开所属各军领导干部会议,六十军军长韦杰、政委袁子钦、参谋长邓仕俊等参加了会议。会后,袁子钦回部队认真组织传达了天津会议精神。他强调部队入朝作战,要打好第一仗,为毛主席争光,为党中央争光,为祖国人民争光。同时要求大家要十分谨慎,不能轻敌,要把“纸老虎”当真老虎、铁老虎来打。

  3月上旬

  ,中央军委根据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又调整了战略部署,仍由六十军和十二军、十五军组成第三兵团,任命陈赓为司令员兼政委。第三兵团在北京组建了兵团机关,并在天津召开了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后,袁子钦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做好入朝作战准备。

  3月中旬

  ,六十军在袁子钦等人率领下抵达辽宁省安东集结完毕。1951年3月17日,六十军由安东入朝,第一八一师率先跨过鸭绿江。18日,袁子钦与邓仕俊、李哲夫率军部和直属队进入朝鲜。随后,第一七九、一八○师也陆续过江,开赴战场。此次行军,历时半月有余,行程千余里。4月4日,六十军克服种种困难,按时到达朝鲜伊川附近集结地域。

  入朝后

  不久,袁子钦和韦杰等指挥六十军参加了志愿军发动的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六十军所在的第三兵团为中央突击集团,实施正面突击。袁子钦和韦杰从第三兵团受领任务回来后,根据兵团整个意图和六十军的任务,召开了入朝后第一次专门研究作战问题的党委会议。决定以一八一师并指挥一七九师五三六团为军第一梯队,担任突破任务,割裂美军与土耳其旅的联系,然后巩固化人峰等要点,阻止美第二十五师西援。第一七九师、一八○师相继投入战斗,向纵深穿插迂回,协同友邻伺机歼敌。为做好战前动员,袁子钦等军领导以军党委的名义,向全军指战员发出号召书,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连续四次战役的辉煌胜利,不仅粉碎了敌人的侵略阴谋,而且也推动了祖国的抗美援朝运动,鼓舞了东南亚和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奠定了继续取得胜利的良好条件……在这次决定性的攻势中,我们要坚决打好第一仗,创造更加彻底歼灭美国侵略军的胜利条件。”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涉水突击

  同年4月22日黄昏

  ,第五次战役打响了。进攻发起20分钟后,第一八一师一举突破敌人防御阵地。第二天凌晨,六十军第一梯队夺取敌人地藏峰、加齿项、釜谷里等阵地,楔入敌纵深十余公里,并将土耳其旅割裂成数段,消灭敌人千余人。至4月底,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袁子钦等领导的六十军,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很好地完成了兵团赋予的任务,首战告捷,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

  随即,志愿军司令部决定“集中力量,向东线攻击伪(韩)军”,准备发起战役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打响之前,三兵团集中各军领导开会,会上总结了战役第一阶段的经验,研究部署了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决定第十二军、十五军参战,六十军作为预备队。韦杰和袁子钦在会上表态,同意兵团首长的决定。

  同年5月16日

  ,战役第二阶段打响。第一八○师渡过北汉江,从正面牵制美陆军第一师、第七师。随后,兵团首长命令第一八一师配属第十二军作战,第一七九师配属第十五军作战。袁子钦和韦杰等六十军领导顾全大局,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要求这两个师归属到新的单位后,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主动完成作战任务,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在第五次战役中,六十军共歼敌7758人,击落击伤敌机7架,较好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由于志愿军部队战线过长,后勤补给紧张,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受限,部队通常只能保持7天的作战能力,因此被敌军嘲笑为“礼拜攻势”。当时参加第五次战役的六十军等部队携带的干粮和弹药已差不多用尽,无法继续进攻。为了防止“联合国军”的反攻,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结束第五次战役,参战部队撤到适当地点休整。然而,就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一八○师掩护第三兵团主力后撤时,因种种原因而陷于敌军包围,造成严重损失。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51年5月22日,根据兵团的指示,袁子钦等领导指挥六十军担任阻击敌人,掩护第三兵团撤退任务。六十军的3个师展开在一线几十公里的正面上,来不及调整部署部队,而全军要到达担任掩护任务的阵地,还需两天的行程,任务十分紧迫。袁子钦和韦杰没有讲任何客观条件,坚决执行兵团命令,立即组织部队迅速开进指定地域。

  志愿军战士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阵地上狠狠打击敌人

  但就在当天,“联合国军”以13个师组成的特遣队,实施快速突击,企图割裂志愿军和人民军。在六十军各师正面上,均遭到敌人进攻。根据上级的命令,六十军决定一八○师于1951年5月23日黄昏后渡过北汉江,在新的阵地阻击敌人。23日下午,正当一八○师击退敌人进攻,集结部队,准备撤过北汉江继续防御时,又接军转兵团电令,为了掩护十二军5000名、十五军2000名、本军1000名伤员的后运,要求一八○师暂不撤收,并于前沿构筑工事,阻击敌人,待伤员运走后再撤收。此时,敌人以摩托化步兵和坦克等快速部队为先导,配合航空兵向我凶猛反扑。

  24日,美二十四师一部进占加平、济宁里、城隍堂,伪六师进占加村里,控制了渡口,美七师一部进至春川,使一八○师处于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形势。24日晚,军部命令一七九师由大龙山转移,一八○师撤至北汉江以北地区。但一七九师某部防御阵地被美七师突破,将一七九师和一八○师分割开来,并深入到一八○师侧后,切断该师退路,使其陷入敌人合围。

  26日晚,韦杰和袁子钦接到一八○师被围的电报,心情十分焦急,立即复电命令一八○师坚决向西北突围,同时电令一八一师火速由华川以东出发接援一八○师,并于第二天电令一七九师取捷径向史吕里以南的敌人出击,接援一八○师。但由于当时通信联络不畅,一八○师师部与各团电话中断,只能徒步传令,加之山路崎岖,部队分散,行动迟缓,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至29日晨,军部与一八○师的联系彻底中断,增援解围的计划未能成功。

  后来,据一八○师上报的《一八○师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中记载,一八○师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其中师级干部1人,团级干部9人,营级干部49人,连级干部201人,排级干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一八○师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参谋长王振邦及五二九团团长和五二八团参谋长等团以上干部和该师陆续归队的零散人员,加上成建制突围的五四○团二营,全师突围归队近3000人。有些指战员是在敌后打游击,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几个月才陆续归队的。全师损失7000余人。其中一八○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等4000余人被俘,占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自金门之战失利后解放军最大的一次损失。

  志愿军向美军阵地发起猛攻

  一八○师受挫后,一度部队思想比较混乱,有的互相埋怨、指责,有的产生了悲观情绪。给一八○师、乃至六十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子钦积极同军党委成员谈话,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他与韦杰等六十军首长联名致电一八○师,文称:郑、段、王并归建诸同志:你们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完成了箝制敌人、阻击敌人的任务,胜利地突出了敌人重围,光荣地归队了,这是党的光荣,你们的胜利。谨向诸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并望注意营养,保重健康,迅速恢复疲劳,从政治上、战术上,各种工作上做好准备,为迎接新的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奋斗。同志们,一八○师是经过艰苦缔造而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自卫战争时期,在解放全国的战争中,曾建树了丰功伟绩,在解放军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你们和兄弟部队一样,不怕困难,不惜代价,英勇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战役刚结束,敌人乘我粮弹缺乏、部队疲劳,部署尚未调整就绪之际,全线向我发动进攻,企图挽救其在朝鲜战场的败局。虽然我们一八○师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主观上的缺点,客观上存在的困难,种种原因,一时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但同志们以高度的阶级觉悟,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弹尽粮绝、风雨侵袭、忍饥耐寒、爬山越岭与敌人重重包围封锁的严重困难,积极地箝制敌人、打击敌人并大量歼灭了敌人,在阻击敌人冒进、配合全线阻击、争取时间完成歼敌准备上起了很大作用。你们的英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牢牢地树在全军所有同志的心坎中,遇难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同志们,你们是一八○师的骨干,你们是党久经锻炼考验的优秀儿女,具有光荣历史的一八○师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愿我们共同努力,再接再厉,兢兢业业地整理好部队,争取在朝鲜战场上创造光辉史页,以恢复我们的荣誉。这份电报对一八○师慰勉有加,使该师突围归来的同志深受鼓舞。

  此后,一八○师又迅速进行了补充,补入7000名生力军,全师恢复到1万人。整个六十军共补充新兵两万名,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增加了60火箭筒、无后坐力炮、762野炮、莫洛托夫手雷和爆破筒等弹药和给养的充足供应,战士们吃得饱,工事里弹药堆得老高,部队士气高涨。在袁子钦等军师干部的领导下,一八○师和六十军迅速走出了失利的阴影,战士们跃跃欲试,决心打一个翻身仗,挽回部队的荣誉。这一思想上的变化,为后来六十军在朝鲜战场连续打胜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一八○师经过对第五次战役回撤失利的总结、整顿,又重新恢复了元气,在1952年冬季防御作战、1953年东线反击战及金城战役中,打了几个漂亮的翻身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老部队的传统。

  上杭人笔下的袁子钦

  袁子钦(1909.1.1-1968.2.23),字有臻,学名从行,号致卿,抗战时改名子钦。福建省上杭县白砂里下洋村(今上杭县白砂镇朋新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初十日生,幼年丧父,靠母亲养育成长。自少年起即勤奋好学,立志上进。

  民国18年(1929年)9月,县立中学毕业后,即投笔从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民国1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秘书、连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长。24年5月,红五军团按上级命令,掩护红军大部队从绞车巧渡金沙江。子钦同军团首长深入部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阵地上坚守了九天九夜,保证了全军顺利渡过金沙江。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裹胁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南下川康。袁在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随后袁随部队到达陕北。

  民国26年1月,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曾任政治部组织科长、五大队政治处主任。他对每期学员,都认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吸收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32年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政委,大力培养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同年5月5日,分校开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出动3万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子钦率分校学员转移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26日,在六分区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安阳以西日军据点,俘敌200余人。8月18日,袁又率分校学员配合太行军区部队进行“林南战役”,歼敌8000余人,开辟了太行山南部抗日根据地。10月,分校学员分配到太行军区各部队工作。分校结束后,调太行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34年8月日本投降后,任政治部主任。

  民国37年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政委,率部队参加了临汾和晋中战役,经常深入连队做政治工作,提高战士觉悟,使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8月,调到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任政委,率部参加历时半年的太原战役,因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部队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太原解放后,被任命为六十军政委。

  解放后,任川西军区政委。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在抗美援朝中立下了不少战功。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干部部部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工作中,办事公道,任人唯贤,使用干部注重德才兼备,并经常挑选优秀干部到各类军事、政治院校培养深造,还从全国各大专院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解放军中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袁子钦,大义凛然,坚持原则,带病主持总政治部工作。次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吴法宪迫其“揭发”军委和总政治部领导人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可揭发的。”不久,便遭“审查”和批斗,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2月23日,在北京含冤去世,终年60岁。197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为袁子钦同志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会和安放骨灰隆重仪式。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