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正锡(1911—1998),又名重远。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文名饶正锡出生地湖北省钟祥县出生日期1911年5月逝世日期1998年6月22日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主要成就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主要经历

  ▪1911年—1927年

  ▪1932年—1936年

  ▪1937年—1949年

  ▪1950年—1977年

  ▪1980年—1998年

  3大事年表

  ▪早年

  ▪参加红军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4将军忆长征

  人物简介

  饶正锡(1911-1998),又名重远。湖北省钟祥县人。早年在湖北大冶县普爱医学学医。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五军医院医生、院长,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卫生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医务主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政治委员,军委卫生部政治委员兼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六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二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市长,中共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经历

  1911年—1927年
    饶正锡,1911年5月生,湖北省钟祥县人。字连远,曾用名饶重远。曾为武昌博文学院中学学生。1927年春入湖北省大冶县普爱医院学医3年,学习期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总医院医生。7月参加两次攻打湖南省会长沙战斗。1931年任红五军医院院长。同年7月任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后任红五军军医处处长。

  1932年—1936年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卫生部部长。同年至1934年任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1934年8月至1935年7月任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曾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

  1935年7月至11月任红三军卫生部部长。

  到达陕北后,1936年3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后方卫生部卫生主任。

  1937年—1949年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医务主任。

  1938年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兼卫生学校政治委员。

  1939年1月至1942年6月任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卫生部部长,1942年6月至1945年8月任政治委员。

  1940年上半年至1945年8月兼任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委员。

  1943年1月至1945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政治委员。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同年10月至1947年3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7年2月改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1946年4月至10月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3月至7月任西北野战兵团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月至10月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同年10月至1948年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

  1949年5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市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7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保卫延安、解放西北、进军新疆等战役和军事行动。同年10月至1952年6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副政治委员(至1952年)、兵团党委常委(1950年10月起)、第六军副政治委员(至1951年12月)。

  1950年—1977年

  1950年1月至1951年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副政治委员。

  1949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迪化市委书记,1950年12月至1953年6月任迪化市市长。

  1950年6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53年4月至8月兼书记。

  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新疆分局常务委员。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至1959年2月),1953年11月至1954年6月、1958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卫生部党委书记。

  1955年3月至1967年4月任总后勤部党委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4月至1967年4月、1975年8月、1977年12月至1982年12月三度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达6年之久。后平反。

  1980年—1998年饶正锡中将军衔

  1980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1981年2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纪检委常务委员。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八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98年6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大事年表

  早年

  1911年5月14日生于湖北省钟祥县塘港镇一个小商人家庭。儿时曾入私塾一年,后免费就读于基督教会在钟祥县城开办的三育小学堂,小学未毕业父母相继病故,生活陷入困境,被迫辍学。

  1924年随长兄一家迁居汉口,1926年初,经原三育小学校长介绍入武昌博文书院读书。在此他除受到国文、数学教育外,还较扎实地学习了英语,成为尔后革命队伍中少有的具有英语能力的领导干部。1927年因其长兄经济发生困难,被迫离开博文书院,转入大冶普爱医院半工半读学医。

  参加红军

  1930年6月,红军第3军团转战鄂东南占领大冶,他毅然参加红军,到红3军团总医院当医生,接着参加了红军两次攻打长沙的战场救护工作,后任红3军团第5军医院院长。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改任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在反“围剿”作战中,他虽然职务发生了变化,但始终坚持履行医生的职责,奋斗在救治伤病员的第一线,曾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了大批危重伤病员的痛苦。因其医术和工作成绩突出,1933年8月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升任红3军团卫生部部长。

  抗日战争

  长征到陕北后,调任军委后方办事处卫生部医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重回军委后方卫生部工作。后任军委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卫生学校政治委员、卫生部政治委员兼中国医科大学政治委员,参与领导陕甘宁边区部队的卫生工作和培养医务工作干部,曾在延安主持创办制药厂,编印出版《抗战新药集》和《国防卫生》等刊物,为推动和提高解放区的医疗和卫生水平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改行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先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军第6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保卫延安和解放西北诸战役及进军新疆。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22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市长。1953年起调赴北京,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部长兼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1977年12月复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0年12月~198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坎坷的路》、《风雨年华》、《论军队卫生工作》等。

  将军忆长征

  在总后勤部的老副部长饶正锡同志去世前的最后几年,给将军印象最深的,是虽然时空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许多人和事,却依然深深地镌刻在饶老的脑海里,特别是长征途中看护队的两三名小青年,以及跟随他多年的老马夫李德茂……更是常常强烈地拨动着老将军的心弦!

  1934年8月中旬,红三军团在高虎脑、万年亭结束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在这次战斗中,红三军团卫生部的第一任部长、饶正锡将军投身革命的引路人之一何复生英勇牺牲了。9月,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任命饶正锡继任卫生部部长。

  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战略转移,于10月中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时,红三军团卫生部有300多人,其中机关100人,担架队200多人,挑药担子的挑夫20到30人,还有一个24人的看护队。每逢打完一次仗,伤病员都很多,上级要求不能丢掉一个伤病员,而照顾伤病员的任务主要就是靠看护队的小青年。

  长征时,部队中配有“三夫”,即马夫、伙夫和挑夫,其他则都叫“员”,如看护员、警卫员等。上级配给饶正锡的马夫名叫李德茂。他是江西兴国县人,雇农出身,50多岁了,比饶正锡父亲的年龄还要大,却一直没有成家。长征出发时,三军团副官处给饶正锡配的驴骡,体型很小,别人都看不上眼,只有李德茂说,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儿,但这可是一匹好牲口,既有劲,性情又温驯,好喂,能吃苦耐劳。于是,管理科长便让李德茂给饶正锡当了马夫。在年轻的战士面前,李德茂颇有长者风度,对看护队的小青年很照顾,小青年对李德茂也很尊重,都叫他老李。哪个小青年病了,不用饶正锡吩咐,李德茂就主动安排生病的小青年骑上马歇一会。

  因长征出发得十分匆忙,带的药品更是有限。尽管长征途中曾经攻占许多县城,然而由于受反动派的宣传,人都跑光了,西药很难搞到,只能买一点儿中药。红军进入云南后,药品就基本上都用完了。当大部队抵达云南省马龙县时,军委侦察队截获到一辆汽车。它是云南省主席龙云给军阀薛岳运送地图的,车上带有一些白药精、万金油、八卦丹。就是这些简单的药品,可帮了红军的大忙。遇到红军战士头疼、脑热、肚子痛,他们就都是给一丁点白药精或万金油,吃了居然也能管用。然而,就这样的“药品”,很快也都用完了。于是,外科药只有盐水,内科则啥药都没有。由于药品匮乏,伤病员只能忍耐着。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一点大烟土吃。罂粟,居然成了红军治伤治病的药品。那时候,因为云南、贵州军阀带的都是配有烟枪和步枪的“双枪兵”,而且强迫老百姓种植大烟,因而大烟土在他们和土豪、劣绅那里很容易缴获到。一些老百姓家里穷得大姑娘都没有裤子穿,角落里却摆着一碗一碗的大烟土。就是靠这个东西,竟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看护队的24人,全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行军路上,伤病员的急救,以及吃的、喝的,都要由他们负责。每次出发前,他们都要先给伤病员上好药。不能走的,要把担架整理好,用担架抬着;能走的,看护员则要一路陪着走。伤病员如果掉队,看护员就得跟着,以防他们丢失。常常是部队到了宿营地,看护员还没到。有时大家正在吃饭,或者次日部队又要开拔,他们才匆匆赶到,来不及稍微休息片刻,便又得跟着部队继续行军。即使他们哪天能够跟着大部队一起赶到宿营地,也得首先给伤病员烧水、洗脚、看病、换药,然后服侍伤病员睡觉。直到把伤病员完全安顿好了,他们才能顾得上做点自己的事。而等把这些事情做完,也差不多到了第二天又要出发的时候了。

  当时,饶正锡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小青年生病,或者掉队。如果这些小青年病了,掉队了,整个医疗工作就失去了主力。况且在当时艰险万分的情势下,掉队,就意味着失去依托;掉队,就意味着牺牲。行军途中,一些反动武装时常朝红军打冷枪,看到掉队的红军战士则极其残忍地整死,然后还要把他们的衣服完全剥光。有一次,一个名叫邹国仁的看护班长和他看护的一副担架一起掉了队。那担架员正在病中,小邹本人年龄又小,实在抬不动担架,只好陪着伤病员慢慢地走。在路上,他们看到刚刚被反动武装杀害的红军战士,心中很是害怕。紧赶慢赶,直到下半夜,才赶到部队的宿营地。

  为了防止看护队的小青年掉队,饶正锡想了不少办法:一是引导、教育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二是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行军负担,如当时每名红军战士要带3天、7天或10天的粮食,饶正锡就决定将看护队的粮食都集中起来用牲口驮运;三是如果小青年病了,就让他们骑上牲口休息一会。由于看护队编制上没有牲口,只能靠领导干部的牲口来解决。

  那时候,副官处给饶正锡配一匹驴骡,而他想,自己才23岁,年轻体壮的,除驮战士们的行李外,很少骑它。于是,这匹驴骡就成了看护队的一匹救护骡子,哪个小青年病了就骑着休息一下。可别小看这匹驴骡,关键时刻它却是很管用的,曾经救过不少人的命。有一次,饶正锡的文书尚中谷、看护员谢方圆同时病了,他自己也不舒服,但他和尚中谷都坚持让给看护员骑。就在爬一座高山时,尚中谷只爬到半山腰就精疲力竭,一头栽倒下去,从此再也没能起来,长眠在巍峨的山下。

  刚刚走出草地,红军队伍又遇到一条很宽的河流。河水汹涌澎湃,又凉又急,许多强壮的汉子下去都支撑不住,更不要说那些身单力薄的小青年了。饶正锡最担心的是激流会冲走那些身体单薄的小看护员。最后,还是李德茂管理的那匹驴骡帮了大忙。饶正锡让小青年们拉着驴骡尾巴,相互搀扶着并肩前进,一趟两位。最后,终于全部平安地渡过了这条河。

  1935年10月,队伍胜利抵达陕北,24人的看护队,牺牲了8人。先烈们长眠在漫长的征途中,热血浸透了他们的足迹,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更没有哪怕是最简陋的一座墓碑。然而这支由24名小青年组成的看护队,却几乎成了饶正锡将军生命的一部分,小鬼们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和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都使他终生难忘。

  由于李德茂是侍弄牲口的一把好手,这匹牲口一直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到延安后,军队粮食不够吃,要自己组织运输队运粮,这匹驴骡便要被抽去参加运输队。李德茂与它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实在难舍难分。饶正锡就劝李德茂:“老李啊,只要革命发展,好马总是会有的,就让它去它该去的地方吧!”就这样,这匹驴骡离开饶正锡参加了运输队。后来,上级又给他配了一匹马,李德茂依然给饶正锡当马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饶正锡被调到教导旅工作,按规定不能带李德茂走。李德茂也感到自己年龄大了,想回乡成个家。临分手的时候,饶正锡托一位同志给李德茂办手续,又把自己当时惟一能值点钱的一件大皮袄送给了李德茂,还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津贴费都给了他。

  后来,因戎马倥偬,天各一方,饶正锡将军再没有机缘见到李德茂。然而,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都会深深地想念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马夫。

微信扫一扫,查看详细介绍